确定纯化水设备的产水量和水质要求,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:
确定产水量
-
依据医疗机构规模
- 小型诊所或牙科诊所:这类机构日常使用纯化水主要用于口腔冲洗、小型医疗器械清洗等。通常每小时产水量 100 - 500 升就能满足需求。例如,一家普通规模的牙科诊所,每日工作 8 小时,预计使用纯化水 1000 - 2000 升,考虑到用水高峰和设备运行时间等因素,选择每小时产水量 200 - 300 升的设备较为合适。
- 中型医院:中型医院涉及多种医疗用途,如普通制剂制备、部分科室的医疗器械清洗等。一般每小时产水量需达到 500 - 1500 升。以拥有 200 - 500 张床位的中型综合医院为例,每天的纯化水使用量可能在 5000 - 10000 升左右,那么每小时产水量 800 - 1200 升的设备可满足其日常运行。
- 大型综合医院:大型医院的用水需求广泛,除了常规制剂、医疗器械清洗,还可能用于血液透析、临床实验等对水质要求极高的领域。大型综合医院每小时产水量往往需要 1500 升以上。例如,一家拥有 1000 张以上床位的大型三甲医院,每日纯化水用量可能超过 20000 升,此时可能需要选择每小时产水量 2000 - 3000 升的设备。
-
考虑特殊科室需求
- 血液透析室:血液透析用水量大且需持续供应。一般每台透析机每小时用水量约为 50 - 80 升,若医院有 10 - 20 台透析机同时运行,仅血液透析室每小时的用水量就达 500 - 1600 升。所以,在确定设备产水量时,要充分考虑透析室的规模和运行时间。
- 制剂室:制剂制备对纯化水的需求量取决于制剂的种类和产量。例如,生产普通口服制剂的制剂室,每天可能需要纯化水 3000 - 5000 升;而生产注射剂的制剂室,对水质要求更高,且用水量也较大,每天可能需要 5000 - 10000 升甚至更多。需根据制剂室的生产计划和用水规律来确定产水量。
-
分析用水规律
- 用水高峰时段:观察医疗机构一天或一周内的用水高峰时段,如早上医务人员集中进行医疗器械清洗、准备制剂等工作时,用水量较大。在确定产水量时,要确保设备能满足高峰时段的用水需求,避免出现供水不足的情况。
- 日常平均用水量:统计一段时间内(如一个月)的日常平均用水量,以此为基础,并结合未来的发展规划,适当预留一定的余量,来确定最终的产水量。例如,通过统计发现某医院过去一个月平均每天使用纯化水 8000 升,考虑到医院未来可能的规模扩张或业务增长,可选择每小时产水量比当前平均需求略高的设备。
确定水质要求
-
依据医疗用途
- 医疗器械清洗:一般清洗普通医疗器械,对水质的电导率要求通常在 10 - 20μS/cm ,细菌总数不超过 100CFU/mL 。但对于一些精密、关键的医疗器械,如植入性器械,对水质要求更严格,电导率可能需控制在 5μS/cm 以下,细菌和内毒素含量也有更低的标准,以防止器械清洗不彻底导致的感染风险。
- 制剂制备:不同类型的制剂对水质要求差异较大。普通口服制剂,纯化水的电导率一般控制在 5μS/cm 以下,微生物限度要求细菌、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每 100mL 不得过 100CFU 。而注射剂、眼用制剂等对无菌、无热原要求极高,除了电导率需符合更严格标准(如 1 - 2μS/cm)外,内毒素含量必须低于 0.25EU/mL 。
- 临床诊断与实验:临床诊断和实验对水质的纯度要求也非常高,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。例如,在进行生化分析时,纯化水的电导率应小于 1μS/cm,总有机碳(TOC)含量需低于 0.5mg/L,以避免水中杂质对检测结果产生干扰。
-
遵循相关标准
- 国内标准:在我国,医用纯化水的水质标准主要参考《中国药典》。《中国药典》对纯化水的性状、酸碱度、电导率、硝酸盐、亚硝酸盐、氨、易氧化物、不挥发物、重金属、微生物限度等都有明确规定。例如,电导率在 25℃时,不得超过 5.1μS/cm;微生物限度需控制在每 1ml 中需氧菌总数不得过 100CFU 。制药企业、医疗机构等在确定水质要求时必须严格遵循这些标准。
- 国际标准:如果涉及到国际交流或出口业务,还需参考国际上通用的标准,如美国药典(USP)、欧洲药典(EP)等。这些标准在某些指标上可能比国内标准更为严格,例如美国药典对纯化水中的内毒素要求更为苛刻,在一些应用场景下,内毒素含量需低于 0.06EU/mL 。了解并遵循国际标准,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