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反渗透膜的产水量较初始稳定运行时的产水量下降 10% - 15% ,通常就需要考虑进行清洗。这一标准是基于行业实践和大量实验数据得出的经验值,原因如下:
-
产水量下降与膜污染关联:反渗透膜在运行过程中,会逐渐受到水中各种污染物的影响,如有机物、胶体、微生物、无机盐垢等。这些污染物会在膜表面或膜孔内逐渐积累,导致膜的有效过滤面积减小,水透过膜的阻力增大,从而使产水量下降。当产水量下降达到 10% - 15% 时,表明膜的污染程度已经对其性能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,若不及时清洗,污染会进一步加剧,不仅产水量会继续下降,脱盐率也可能受到影响,导致水质恶化。
-
兼顾成本与效率:如果在产水量稍有下降时就进行清洗,会增加不必要的清洗成本,包括清洗药剂、人工以及因清洗导致的系统停机时间成本等。而当产水量下降超过 15% 时,膜污染可能已经较为严重,清洗难度增大,可能需要更强力的清洗药剂或更长的清洗时间,这不仅可能对膜造成一定损伤,影响膜的使用寿命,而且清洗效果也不一定理想,可能无法完全恢复膜的性能。所以,在产水量下降 10% - 15% 时进行清洗,是在保证膜性能、降低清洗成本和减少对生产影响之间取得的一个较好平衡。
不过,这只是一个通用的参考范围,实际情况中,还需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判断是否需要清洗反渗透膜。例如,当产水量虽未下降到 10%,但脱盐率明显降低(如降低 5% 以上),或者运行压力显著升高(比初始运行压力升高 15% - 20% ),也应考虑对膜进行清洗。此外,如果进水水质突然恶化,即使产水量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,为防止膜污染加剧,也可能需要提前清洗。